由于中国冷链物流的起步较晚,目前占比物流总收入仅为3%。虽然有着巨大的需求,但中国的综合冷链流通率仅约30%,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率则为95%以上,差距巨大。同时,冷链过程中的断链,即运输过程中冷藏中断的比率也接近50%,欧美国家则控制在5%以下。这些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流通损耗率过大,高可达近30%。
除了运输和配送,冷链物流主要环节按顺序还包括预冷处理、冷链加工、冷链储存及冷链销售。而导致中国冷链发展落后的原因除了起步较晚外,主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恒温技术要求高
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如速冻食品、冻肉品、冰淇淋等需要冷冻运输(-30℃~-18℃),水果、蔬菜、饮料、鲜奶制品等需要冷藏运输(冻结点~10℃),某些医药品也需要恒温运输(2℃~8℃)。多温层就是一个难题,同时,不同环节间的衔接也需要进行温度控制。
(2)基础设施缺乏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冷库、冷藏车、保温盒、超市的冷藏陈列柜等,涵盖了仓储、运输、配送、零售等各个环节。
造成上文所说的“断链”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中国冷库分布的不均衡。虽然中国冷库总容积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人均冷库容积不到发达国家的的一半。但是,单华东区域的冷库保有量占比就接近50%,人均甚至超过了日本。这就使得西部地区主要果蔬产地的冷库资源缺乏,导致断链的发生,中国的预冷保鲜率还不足欧美国家的一半。
另外,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在干线运输中关闭冷机的现象也加剧了断链现象的发生,这也对监控系统提出了要求。目前顺丰和京东已能实现部分全程温度监控。
除了冷库的问题,人均冷藏及保温车的保有量也远低于发达国家,车库匹配度即一个仓库配备的运输车辆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甚至更低,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冷库的效率。目前主要的车辆生产商有北汽福田,安徽江淮等。
(3)行业集中度低
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包括希杰荣庆,顺丰速运等。行业的分散导致了成本无法降低,规则无法建立,监控困难以及区域性太强,导致发展不均。但随着资本的大量进入,如京东、万科、新希望等纷纷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将加快冷链行业的整合。
(4)政策缺失
虽然中国对冷链物流追溯管理、冷藏车、企业能力评估和低温仓储等均制定了国标,但除冷藏车安全要求是强制国标外,其余均为推荐国标。在目前冷链行业鱼龙混杂的竞争格局下标准很难落地。而中冷联盟等冷链行业自治协会尚不成熟,难以发挥强有力的行业自律效力。